肝火,的人,食物,口干舌燥,肝病

提問: 肝火旺盛和肝氣是什么意思 問題補充: 著兩天不知道為什么就不想吃東西,之后我有個同事要去看中醫,我就和他一起去看看自己什么問題,看了兩個中醫他們都不一樣,一個是海南本地的說我是肝或旺盛,一個是河南的中醫說我是肝氣犯胃引起,都沒開藥,我想知道他們有什么區別和癥狀,不吃藥能好嗎?注:我自己有十二指腸潰瘍,出過幾次血,現在3~4年都不胃痛了,我很怕亂吃 医师解答: 肝火旺盛的主要癥狀:  肝火旺盛主要由生活不規律、心情積郁導致。中醫有“肝主目”的說法,因此肝火旺盛常常表現為一些眼部癥狀,如:視物模糊、眼部分泌物多、眼紅、眼干、耳鳴等。   中醫理論中,“火”是外邪六淫“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”之一,由于外界氣候變化,引起人體的“邪氣”。火氣大時,會讓口干舌燥,口臭、長青春痘、牙齦浮腫疼痛、皮膚瘙癢、便秘、痔瘡出血等癥狀。對于急慢性肝炎、肝病患者,在急性肝病的發作期,因為肝膽濕熱盛,肝病患者會感到口苦、口干,口氣明顯變重,精神也會變差,終日倦怠無力。   其它因素也可引起火氣大如:風熱感冒、睡眠障礙、吃冰冷、辛辣、油炸食物、服用慢性病藥物、糖尿病患病初期等。   如果要有效的消除“火氣”,肝病朋友就要注意一些防治方法:   1.養成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、不熬夜,避免食用冰冷及上火食物。   2.適當運動,減輕壓力,保持愉快輕松的心情,不僅可以提升免疫力,預防感冒,還能減少火氣形成。   3.慢性病朋友要遵從醫囑,按時服藥,使病情穩定,才能避免病邪化熱、化火。   4.針對五臟六腑或不同部位的火氣,服用清熱解毒藥物,如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梔子等。但是這些中藥仍須由專業中醫師開處方才能服用,以免誤食而引起不良副作用。對癥下藥  對于肝火上炎的人來說,龍膽瀉肝丸是最好的選擇。雖然前段時間有“服用該藥會影響腎功能”的報道,但大家不用過于擔心。以前的龍膽瀉肝丸中含有木通,長期服用會對腎臟造成損害。但現在的新藥都改用通草等藥物替代木通了,只要不長期大量服用就是安全的。此外,芎菊上清丸具有清熱解表、散風止痛的作用,對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頭痛、耳鳴癥狀效果很好。   如果是女性肝火旺盛,出現乳房脹痛、口苦等癥狀,還可選用具有舒肝解郁、清瀉肝火作用的丹枝逍遙丸。預防  預防肝火上升或是要清肝火,中醫常用夏枯草、桑葉、菊花或金銀花、綿茵陳調治,效果不錯。方法如下:   1、夏枯草12克、桑葉10克、菊花10克   將夏枯草、桑葉加入適量的水浸泡半小時后煮半小時,最后加入菊花煮3分鐘,即可代茶飲。可用冰糖或蜂蜜調味。   (注:以上為1至2人的分量,可根據人數增加。)   2、金銀花15克、綿茵陳15克   將金銀花、綿茵陳加入適量的水浸泡半小時后煮半小時,即可代茶飲。可用黑糖或片糖或蜂蜜調味。   此外,預防肝火上升,也可喝“枸杞菊花茶”,方法如下:   枸杞先煮30分鐘,加入菊花后再煮3分鐘,就可作茶飲,適用于頭暈腦脹、眼赤目乾。飲食降肝火  愛發脾氣,情緒容易激動的人,常常被視為“肝火大”。其實,一般俗稱“肝火大”的體質還有下列一些癥狀:口干舌燥、口苦、口臭、睡眠不穩定、身體悶熱、排便不暢或大便粘膩、嘴唇紅、干、裂,舌苔增厚等。雖然以上癥狀都被通稱為“肝火”,實際上實際上則可能是由不同器官組織造成的,如肝臟、胃,脾臟、胰臟、橫隔膜、大腸、小腸、腹膜等,不同的病因最好能選用不同的配方來保養。 春節養肝補脾——粥先行   下面提供一些簡便的“降肝火”中藥茶飲,適合“肝火大”的人平時飲用。   小麥苗茶   材料:小麥苗一把,滑石粉2─3錢。   作法:水煎、去渣、代茶飲。   主治:身熱口渴,胸腹悶脹,汗多,小便不順暢。   柴甘茅根茶   材料:柴胡3─10錢,甘草2錢,白茅根10錢。   作法:水煎后取汁,加紅糖溶解、保溫,代茶頻服。   主治:口渴、身體煩熱,感冒未愈,小便黃。   清暑茶   材料:茵陳、香薷3錢、車錢草、半邊蓮各三錢。   做法:水煎后取汁,加紅糖溶解、保溫代茶頻服。   主治:口干舌燥、頭昏熱、小便短黃、身體煩悶。   茵陳干姜茶   材料:茵陳3─5錢、干姜1錢。   作法:水煎后去渣,加入紅糖溶解,保溫代茶飲。   主治:身不太熱,口不甚渴,喜飲溫水,皮膚暗黃、手足不溫。   民間常用五爪金英、半支蓮、白花蛇舌草、黃花蜜菜等中草藥清熱退火,這是適合體質壯碩、口干舌燥、大便不軟散的人,而體虛、易怕冷、大便稀溏的人較不適合。但即使如此,清熱退火的方藥短暫使用尚可,長期使用則容易苦寒敗胃、傷害元氣,因此最好能閑歇服用,若有任何不適即需停服為當。   護肝食物應該這樣選擇   溫暖的春天來了,春季食物養生的許多疑問擺在人們面前。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、北京歧黃中醫診所所長宋天彬先生。他說:“祖國傳統醫學講究天人合一,春生夏長秋收冬藏,那么人也應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。且五臟與四季對應,春天屬木,肝氣旺。中醫說的‘肝氣太旺’,大致相當于說人緊張的時候,交感神經興奮,就是現代語言所講的‘應激’反應狀態。肝氣旺,人就容易發怒,容易緊張,容易急躁。”   唐代醫家孫思邈說:“春七十二日,省酸增甘,以養脾氣。”明代高濂《遵生八箋》中也記載:“當春之時,食味宜減酸增甘,以養脾氣。”意思是說,春季肝旺之時,要少食酸性食物,否則會使肝火更旺,傷及脾胃。此時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。在整個春季里,食養原則是減酸益甘而養脾氣。因為春天肝旺容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病,而酸味是肝之本味,故此時應減酸味,不能再助長肝氣以免過旺,這樣可以保護脾氣不受克伐。甘是脾的本味,為了抗御肝氣的可能侵犯,增加甘味以增強脾氣,可以此加強機體的防御。   中醫講食物分為“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”五味,春季飲食調養,宜選辛、甘溫之品,忌酸澀。飲食宜清淡可口,忌油膩、生冷及刺激性食物。所謂“酸”不是現在常說的酸性堿性食物的意思,性味和味道大致相同,但也不是太絕對。而中醫所說的甘味食物,不僅指食物的味道有點甜,更重要的是要有補益脾胃的作用,比如大棗和山藥。五谷雜糧,大部分都算“甘”,性溫味甘的食物首選谷類,如糯米、黑米、高粱、黍米、燕麥;蔬果類,如刀豆、南瓜、扁豆、紅棗、核桃、栗子等等,不是完全由口味來分。如果把“甘”理解為多吃糖可就錯了。   春天氣溫升高后,細菌、病毒也活躍,應多吃有利于調節免疫功能的食品,可常吃些野菜,比如魚腥草,它抗感染的功能就很好,焯一下,那種特別的腥味就可以去很多,再略加調料拌為涼菜。肝氣不舒  中醫理論:肝喜舒暢條達.也就是說,肝臟的氣機一定要通暢,如果由于病邪導致肝臟的氣機運行不暢或者肝氣郁結,那就是肝氣不舒. 癥狀:淤血,出血,月經不調,痛經,經閉,崩漏,抑郁癥,頭暈目眩,身困乏力,嘔吐,失眠多夢,易怒,食欲差等等.   肝氣易郁:肝主疏泄,有周轉氣血的功能,生性剛悖,惡抑郁之變,任何情志的刺激都可造成肝氣的郁而不暢,疏泄失常,輕則氣郁,甚或氣逆,而氣郁氣逆又可引起血瘀和血溢。肝郁的病理特點主要體現在:一氣滯:經云:“悲怒氣逆則傷肝。”李冠仙論肝氣說:“五臟之病,肝氣居多……治病能治肝氣,則思過半矣。”這里的肝氣即為氣郁,這是言肝氣也就成為主要的治療方法。二氣逆,氣郁太過,就會產生氣機逆亂,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肝氣上逆和肝氣橫逆犯胃,引起胃氣上逆而產生嘔惡,上逆可擾及頭目而引起眩暈頭脹、易怒、失眠等癥。如《筆花醫鏡》所論:“肝之實……其癥為左脅痛……嘔吐,為呃逆”即指肝氣橫逆犯胃之證。治療則以平肝降逆為主。三血瘀,肝氣郁滯,可導致血瘀。《難經》說的:“肝之積,名曰肥氣,在左脅下,如復杯,有頭足……”。朱丹溪提到的“皮間有縷赤痕者,血腫也,”都是說的因氣滯致瘀的證候。在肝病中常見的體征如肝脾大、蜘蛛痣等,即都是血瘀的結果,治療就常以活血化瘀為主。肝氣郁結  肝氣郁結 中醫名詞。肝有疏泄作用,喜舒暢而惡抑郁。如肝失疏泄或情緒抑郁不舒,均可引起肝氣郁結。臨床表現多見脅痛.胸悶.脘脹.噯氣.婦女月經不調等癥。   【臨床表現】情志抑郁或易怒,少腹脹痛,婦女可見乳房脹痛,痛經,月經不調,甚至閉經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meo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